- 【作者】:曹操
- 【朝代】:东汉
观沧海
东临碣石①,以观沧海②。
水何澹澹③,山岛竦峙④。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
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
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幸甚至哉! 歌以咏志。
知识来源:胡明扬 主编.中外名诗赏析大典.成都:四川辞书出版社.1993.第103-105页.
- 注释
- 译文
- 赏析
①碣(jié节)石:海畔山名,原在今河北省滦河入渤海口附近,远望巨石矗立,故名。传说东汉后陷没于海中。
②沧海:大海。
③澹澹:水波动荡的样子。
④竦峙(sǒng zhì 耸治):高高挺立。竦:同“耸”,高。
向东登临碣石山,来观望大海。海水波浪涌动,山岛耸立在海中。树木郁郁葱葱,百草丰盛茂密。秋风吹动树木百草发出沙沙的响声,大浪高高涌起。日月好像运行在大海之中;灿烂的银河仿佛出自海底。真是庆幸极了,让我们用诗歌来表达心意吧!
《观沧海》与《龟虽寿》,是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组诗中的一、四两乐章。《步出夏门行》,又名《陇西行》,属乐府《相和歌辞·瑟调曲》。《观沧海》与《龟虽寿》大约作于曹操北征三郡乌桓,消灭袁绍残部,解除南下吴蜀的后顾之忧后,引兵自柳城还归的途中,时当建安十二年秋。
《观沧海》与《龟虽寿》都是四句一韵,各有三韵;最后两句是乐曲的尾声,与正文无关,可以不论。
“东临碣石”四句,写诗人登临碣石山,向东眺望大海时的情景,一水一岛,一动一静,铺写稳健。“水何澹澹”,总览大海壮阔的波澜,“山岛竦峙”,于汪洋海面上点出高高耸立的山岛,概括展示了一幅广阔无际的海面上微波动荡、山岛挺立的景象。“树木丛生”四句紧承水、岛而下,一气贯注。前两句承“山岛”而描写岛上景物:“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”,勾勒了海岛上虽已深秋而不谢的自然景观,隐隐透出一种大海抵御了寒秋肃杀,给予了海岛树木、百草以秋而弥茂的勃勃生机。这正是以海岛景物映衬出大海旺盛不衰的自然品格。后两句承海水而写出大海那雄大而汹涌的力量:“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”,随着萧瑟的秋风在海空掠过,吹得大浪洪涛奔涌而起,这真是风助海势,海借风威,好一幅风吹浪涌的雄伟壮观图景! “日月之行”四句,由实入虚,从上述大海实景的壮观描述,转入对大海壮观的奇伟想象:仿佛看到那周天运转的太阳、月亮,从大海中升起又落到大海之中;那斜贯夜空的灿烂银河,仿佛是从大海的深底奔涌而出。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,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,涵容大千宇宙的博大、宏伟的气象,显示了一代雄杰曹操囊括四海、一统天下的壮阔胸怀和宏大理想。此诗赋予了大海以博大深厚,苍茫沉雄、涌动不息的性格和生命力,而大海形象渗透着诗人的气质和精神力量。刘熙载《艺概》讲:“曹公诗气雄力坚,足以笼罩一切”,沈德潜《古诗源》评此诗说:“有吞吐宇宙气象”。都是精辟之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