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群工作
首页 > 党群工作 > 文明创建 > 正文
提质增效他有招——记分公司第四生产区大队长吕凯
发布时间:2025-01-06 10:13:51  阅读量:

他,1996年出生,标准的“90后”,可却甘做“田保姆”、管好责任田,在农业生产一线锤炼与打磨6年,每天在晨光和夕阳映射下的,是他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道路上不懈追求的身影,他就是分公司第四生产区大队长吕凯。

管田有“心”。人们常说农业生产在于“三分种、七分管”,可在吕凯心目中,“耕、种、管、收、储”哪一个环节都容不得有半点松懈,管田的每个阶段、每个步骤都要打起“十二分精神”,从踏田管理到药肥双减,从农机作业到水层控制,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基础和关键阶段,作为第四生产区一大队大队长的吕凯都亲力亲为。一辆电动车、一件雨衣、一双雨靴是他工作的标配。每年最冷的2月份,刮大风也好、雨雪天也罢,为防小麦田“渍害”,吕凯扛上铁锹就往地里赶,寒冷的风、冰冷的地、单薄的雨靴都阻挡不了他工作的热情,一条一条排水沟挨个检查,发现哪里有淤堵,就赶紧将土挖开,抢排田间积水;最热的夏天,白天温度高,为防止飞防喷药产生药害,无人机往往从晚上7点开始作业,这也是吕凯工作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段,要注意用药量、要防止药走漏,无人机不停飞他不回家,工作到下半夜两三点是常态,熬通宵也时有发生;育秧期,听闻别的地方发生小秧被盗现象,吕凯二话不说开着车就在守在秧池边值起夜班,他说,既然选择管田,就得坚定守住这颗责任心。

管田有“手”。与别的生产区不同,第四生产区的团队全部都是90后,即使年龄最大的主任也是1990年出生,最小的就是吕凯了,年纪相仿的他们肯学肯钻,接受新事物较快。“现在都提倡智慧农业,在农业生产中也要多动脑,像微喷灌、自走式育秧播种机、水稻育秧流水线等基本上先行试点的都是在我们生产区,节约的是时间、是用工成本,提高的是产量、是效益”吕凯说:“管田时忙起来,我们主打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。“粉土”环节搅拌营养土,需要车辆和人工都是开支,他们中有人把自家的铲车开到场地,吕凯利用空闲时间学会的驾驶铲车技能此刻派上了用场,仅这一项机械租借和人工费用每天就能省出七八百元,10-15天的周期就能节约出一笔不小的费用来。去年的夏收,一大队的每个人都恨不得一人掰成两人用,身为大队长的吕凯更是一心扑在管田上,连轴转了近一个月,回家想抱抱孩子时,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认不出他了,在拒绝他抱抱的当下,他的辛酸涌上心头,其中夹杂着对家庭的亏欠,对缺失陪伴孩子的遗憾。可也正是靠着这份辛酸背后的拼劲,吕凯所在的大队当年交出了小麦单产612公斤、水稻单产699公斤的历史最好成绩单。

管田有“术”。生产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投入大了或价格贵了怎么办?像微喷灌,具有节水高效、精准控制等优点,但是纯购买安装就需要好几万元,吕凯在带领大家算好经济账的同时,一起买材料一起研究组装,出技术的出技术、出人工的出人工,光这一项就节省出65%的费用来。围绕节本降耗、增产增效目标,吕凯坚持“管好每一寸田地”的理念,坚决做好分公司倡导的扩边增效工作,将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作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工作的重要一环,对边角地、拾边隙地坚持寸土必争,将大队能种植的田地全部种植到边到位,让每一寸土地发挥出最大效能。仅此一项,今年夏收实现小麦产量增加10余万斤。通过打好“金算盘”、管好“钱袋子”,在成本管控上下功夫、做文章,吕凯不断加大工作力度,最大程度实现了物尽其用、人尽其能,为全大队降本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种植期重观察、管理期多踏田、收割期严监管……吕凯说管田经验靠的就是日积月累不断总结提炼。他表示,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、分秒必争的行动,严格遵循各项生产要求,抓实抓细各个生产环节,持续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贡献力量。